陈德功(右)与村民攀谈
8月2日早上5点半,淅沥一夜的小雨刚停,招远市大秦家街道闫家沟村村民刘丽桂和丈夫陈德革就穿上雨靴到村里的产业园准时报到上班。今年雨水丰沛,果园里的杂草长得有半人高,夫妻两人今天的工作就是割草。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长,80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夫妻二人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谈到现在的生活,刘丽桂一脸的满足感,她说,俺们村多亏有了75岁的老支书陈德功。
陈德功三任村支书 闫家沟走上幸福路
闫家沟村共有218户、647人,耕地1633亩、荒山坡地1600亩,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大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是背负青天,面朝大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从脚下的黄土地上收获着来之不易的幸福。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陈德功先后干过两届村支书。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陈德功带领村民开荒山,修水利,把青春和一腔热血洒在了家乡的山山坎坎上。1986年,陈德功离开岗位,走出山村来到城市,打拼下了一片基业。陈德功这边生意红火,而闫家沟村却一直未见起色。为改变村子落后窘境,2014年,大秦家街道多次商请陈德功回村。一边是城里温暖的家和红红火火的企业,一边是村里的破败景象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当时已经69岁的陈德功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了。因为他说闫家沟是他的根,不管怎样都不能忘了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
要改变闫家沟村,首先要改变村容村貌。上任伊始,陈德功一边自掏腰包,一边对上积极争取,开始清理“三大堆”、硬化道路、栽植绿植、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闫家沟村摇身一变成了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环境卫生整治、保持,被写进了村规民约。村容村貌的改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脱贫致富,靠的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开“良方”治“顽疾”,合作社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陈德功带领村“两委”班子,把脉村子致贫病根,仔细分析村子发展出路,走家串户摸实情,组织党群外出学习示范村、标杆村先进经验,开“良方”治“顽疾”:从抓党建、促民生入手,借鉴江浙地区村企合作经验,实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新模式。
2015年9月,挂牌成立惠德果蔬专业合作社,由党支部书记陈德功任合作社理事长,村集体占股60%,社员占股40%。合作社的成立变村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小散种植为规模经营。第二步,通过在外党员牵线搭桥,2017年,合作社与春竹集团“喜结连理”签订协议,春竹集团入股好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为合作社带来资金800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
成立合作社是为了让群众共享发展的红利。对此,陈德功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协调服务功能,在规模经营、市场运作、品牌创建各个环节,为合作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现兴社、强村、富民有机结合。
闫家沟村党支部针对合作社需求,组织党员干部进家入户宣传“三农”政策,发动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引领群众向合作社靠拢、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好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园流转土地2380亩,其中耕地1833亩(原有耕地1403亩、整地改土增加430亩),清淤加固水库4座,修建园区主干道10公里、给排水干渠2公里,建成国内技术领先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2套。闫家沟村党支部指导合作社建立生产纪录、技术培训、产销代理制度,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服务;果树实施集约化栽培,实现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最大限度避免病虫害等问题。目前,“田园综合体”已种植苹果1000亩、樱桃300亩,其他作物300亩。闫家沟村的口粮地是按照500元/亩/年的价格流转的。同时,老百姓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工资是2400元。老百姓有了收入,积极性更高了。
目前,闫家沟村还在积极探索“合作社+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集休闲采摘、餐饮娱乐、乡情体验为一体的闫家沟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深耕广拓,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陈德功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干事创业的总基调,将合作社发展纳入“三会一课”、民主议事的重要内容,党员通过合作社平台带头参股、作出表率,进一步激发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
同时,将合作社发展成果最大程度用之于民,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活环境。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500万元修缮村级办公场所并配套新办公设施,改造污水管路1600米,打通并硬化环村路、村内路10万平米,改厕130户,新建健身广场3处,对村庄同步绿化、美化和亮化,高标准建成市级美丽乡村;合作社稳步推进为闫家沟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新增就业机会100余个,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将近3000元。
2020年,计划再投资2500万元,新建涵盖储藏、初加工及后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保障基地一处,新建矮化密植苹果园1000亩,高标准温室10个,配套建成以太阳能灭虫灯、沾虫板以及驱鸟器等设备实施为载体的生态植保系统一套。
闫家沟村正在一片“绿水青山”中,在老支书陈德功的带领下,依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蓬勃而起,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闫家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