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6月2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烟台的兴衰与海洋息息相关。从最初摇橹撒网的小渔村出发,烟台在海洋开发的浪潮中一点点被时代浇灌开花,经历了由单一渔业到三产联动、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
经略海洋,是总书记提出的时代命题。向来开风气之先、立时代潮头的烟台人,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深耕蓝海、连接五洲,全力建设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海工装备制造之城、海洋旅游品牌之城、海洋环境优美之城,塑造了活力迸发的烟台,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绝美画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为一名海岛男儿,孙长志从小在渔船上长大。对他而言,渤海就是家,打渔就是命。
烟台濒临渤海、黄海,海洋资源丰富,沿岸较大海湾有7处,近海渔业生物有200多种。这里自有人类活动之日起,海滨男儿们就摇橹撒网,进行广泛的渔猎活动。
传统的作业方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改变。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烟台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市委、市政府贯彻“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实行国营、集体、个体齐头并进的渔业体制,以筏式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代表的水产养殖业蓬勃兴起,与海洋捕捞业形成并驾齐驱的喜人局面。
“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交付
自古敢闯敢试、追求卓越,开风气之先、立时代潮头的烟台人,从未驻足探索渔业经济发展的脚步。尤其是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作出重要指示:“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海洋牧场即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像放牧牛羊一样,利用自然海洋环境,在海上“造田”,把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这种养殖模式,更能有效实现养殖模式从“资源掠夺型”向“耕海牧渔型”方式转变。
市委书记张术平说,海洋牧场是现代渔业的一个重要标志,烟台市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绿色化、企业化、工程化、规模化的要求,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传统渔业到现代渔业的跨越,也加快近海养殖到深远海养殖的进军。
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邀请全国海洋牧场研究专家指导编制《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等。推动海洋牧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组织近百家企业和科研单位成立烟台市海洋牧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烟台经略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10亿元。成功举办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论坛和烟台海洋牧场产品博览会,助力牧场产业链延伸。依托海洋牧场平台,着力探索和构建“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旅游”“休闲海钓+游艇”的休闲渔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渔业养殖同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全市休闲渔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13.5%。
“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交付
根据《烟台市海洋牧场总体规划2019-2025》,我市着力建设“4带20群”海洋牧场区,即烟台市西部、北部、东北部和南部海域4大海洋牧场带,莱州太平湾——芙蓉岛、长岛南北隍城、长岛大小钦岛、烟台套子湾、烟台玉带山——四十里湾、烟台养马岛、海阳千里岩等20处海洋牧场群。
站在莱山区黄金海岸眺望,几座海洋牧场平台若隐若现,这是离城市繁华区域最近的海洋牧场,也是烟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海洋牧场平台小镇一景。“目前海上平台共有三座,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集观光体验、辅助功能等为一体,我们称之为复合型海洋牧场。”烟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珅说。
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4处,总数达到14处,全市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到30处,牧场总面积超过105万亩。
没有良种,海洋养殖业也无从谈起。2019年5月,市委书记张术平率烟台代表团赴挪威等国访问时,先后考察了康斯伯格集团产业园和布雷姆内斯海洋牧场、三文鱼育苗厂等,并达成了包括海洋牧场建设和养殖品种引进及技术合作等方面的4个合作协议。
“以前我们打渔是‘铺着风盖着浪’,天天跟玩命似的,现在不一样,打渔就跟工厂作业似的,真是进步了。”孙长志感叹道。
1977年,烟台造船厂在芝罘湾畔成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烟台造船厂历经多次变革,最终蜕变为中集集团旗下公司中集来福士,拥有烟台、上海、挪威、瑞典四个海洋研究院,以及烟台、海阳、龙口三个建造基地,形成了“四院三地”的总体产业格局,成为烟台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中集来福士的发展历程,正是我市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不断进取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市海工装备制造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的优势品牌及产品,现有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蓬莱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等为骨干的海工制造企业集群。
东宇海洋牧场平台
海工装备制造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止,产业核心优势明显。从船体建造到工程总承包,从“购买技术”到自主研发,目前,烟台海工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从过去的10%提升到了现在的60%,建造周期和建造工时也大幅缩短,产品自主化、品牌化水平日益提升,烟台海工在世界舞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我市现有船舶海工研发人员1500余人,形成了中集海工院、杰瑞工业设计中心、蓬莱巨涛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
尤其是近年来,有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产业发展后劲充足。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布局体量大、带动力强的战略性重大项目,超前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参与了中国海工战略重组,加快启动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中集海洋新动能研发中心、中集海洋油气研发中心已揭牌,投资100亿元的“百箱计划”——深水智慧网箱新渔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依托中集来福士海上平台建造优势,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集集团合作打造以海上发射母港为核心,辐射形成集火箭研发制造、发射平台制造、航天测控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中国东方航天港”。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为我市未来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积蓄了新的发展动能。
莱州明波管状大围网
2019年6月5日,我国首次从海上发射卫星并获得圆满成功,烟台“东方航天港”呼之欲出。东方航天港将以海上航天技术服务港,以及航天产业总部中心、航天智能制造中心、高端配套中心和航天文旅中心等“一港四中心”为主要空间布局,发挥海上发射与产业发展双核驱动、航天制造与海工制造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全面承接商业航天势能,着力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把东方航天港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发展新高地。
市委书记张术平说,在海工产业发展方面,今后烟台市将继续巩固优势,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充分整合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海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海工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中国海工北方中心。
早在唐宋时期,登州港就是北方第一大港,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交往密切,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北方向的始发港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烟台被列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结合点。
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烟台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海上交通运输,拓展开放新空间,与沿线国家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近年来,烟台港通过水陆联运、水水中转运输等方式,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已开通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9条外贸集装箱航线。2019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大关,实现货物吞吐量年均11.8%的高增长率,集装箱完成310万标箱,年均增长率达到6.1%。
烟台将规划建4条海洋牧场带 重点推进10个海洋牧场示范项目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崛起,也是我市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市出台《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从研发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重大专项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扶持政策,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和器械创新、国际国内认证、药品现代物流、医药科技平台建设、生物科技孵化器补贴等方面,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兑现了创新发展奖励资金。截至目前,全市建设11个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研新产品5个。
海洋旅游,风景这边独好。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旅游列入八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特别是强化地标性文化旅游大项目的建设,发挥大项目的尖端放电效应,加快培育海洋旅游发展新动能。目前,全市在建海洋文旅项目60多个,在中心城区,计划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芝罘仙境项目加快实施,将打造成为山东文旅新高地、烟台文旅新支点、中心城区新亮点。坐落于环芝罘湾片区的海上世界项目总投资约1500亿元,包含滨海商业休闲、旅游度假、文化创意、邮轮母港、健康新城等众多业态,将建设成为全国第三座海上世界。在县域,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的文旅城项目、计划投资109亿元的海阳鲁能胜地等项目稳步实施,全域释放新动能。
随着市政府与山东核电战略协议的签署,我市淡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有望得到解决:山东核电将发挥现有的海水淡化项目建设运营经验,分期建设日产30万吨(或更大规模)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具备为我市提供海水淡化水能力,作为稳定的城市增量水源,根据产能和需求情况辐射胶东地区供水。市政府也将支持把山东核电海水淡化水项目作为全市水资源的战略储备,根据全市用水需求,由市政府统一调配淡化水使用,缓解城市用水问题。
激情水花,浪尖跳跃;发展浪潮,梯次奔涌。开启经略海洋新帷幕,迈向海洋经济大市,我市全力扬起“蓝色”风帆,全速驰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