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烟台新闻资讯

深耕蓝海 牧渔未来!烟台加快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大小新闻6月9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李宁 侯俊南 摄影报道)昨天是世界海洋日。发展海洋牧场、巩固“海上粮仓”的大业,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烟台海洋牧场建设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走出一条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烟台路径”。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05万亩,海洋牧场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海洋牧场已经成为烟台的靓丽名片。

海阳富瀚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市委书记张术平强调,要坚持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打造全国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烟台必将在海洋牧场建设中闯出新路、走在前列,加快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贡献烟台力量。

站在“耕海一号”海洋牧场综合平台上,远眺烟台海岸,绿树青山,高楼林立,一幅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繁华景象。这座平台是新一代智能化渔业养殖装备,在主体结构设计和技术层面有较大突破,在可移动坐底式结构、新材料网衣、智能化设备和多功能方面取得多项创新,为海洋牧场领域全国首制,技术领先,模式可推广。

耕海一号海洋牧场综合平台

纵观烟台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始终离不开科技的强大动力。截至目前,我市组建了以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为主力的“三大战略联盟”,搭建起集育苗、养殖、加工、装备、流通和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拥有海参、大菱鲆、海带等国家级原良种场7处,占全国1/9,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9处,占全省1/3。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我市海洋牧场智慧化建设全面推进,建立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支撑起“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智慧海洋牧场”,足不出户,就能与千里之外的海洋牧场实时互动。

自主创新,让中国海洋牧场装备用上“烟台造”。中集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基地,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德国西门子的电力系统、挪威康斯博格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芬兰瓦锡兰的推进器系统等全球领先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创新,实现高端海工装备“中国造”,成为国内唯一具有海外总装交付经验的海工企业。自主研发的“长鲸1号”最大设计吃水30.5米,养殖容积6万立方米,日常仅需4名员工就能喂养1000吨鱼,相当于100个普通网箱,创造了全球首个坐底式深水网箱、全球首次实现自动提网功能两项世界第一,也创造了全国单体体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建造标准最严等五个全国第一。

海工+牧场,是烟台海洋牧场的创举。在海洋牧场的发展实践中,烟台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在国内率先推行“三大模式”,打造现代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海工+牧场”联动模式。以中集蓝、中柏京鲁等为代表,将单一的渔业平台升级改造成智能化多功能平台,集生态环保、新能源利用、资源养护为一体,兼顾海水观测科研、海上旅游、休闲垂钓等功能,填补了我国海洋渔业高端装备的空白,推动现代渔业向深远海拓展。

“陆海接力”兼容模式。以明波水产、安源水产等为代表,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

长岛佳益海洋牧场 刘国振 摄影

“大渔带小渔”共享模式。以蓝色海洋、长岛北城等为代表,通过“公司+合作社+渔户”,将海洋牧场建设与精准扶贫、渔民转产转业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全市发展渔民合作社300多家,辐射带动2万多渔户。

这三大发展模式,在2018年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上,被农业农村部全国推广。

建设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烟台有着长远和清晰的规划。我市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推进“4带、10点、100箱”海洋牧场示范工程——

《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根据水域自然禀赋、渔业产业特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集中培育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四十里湾、海阳沿海4条海洋牧场带。推动现代渔业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推进渔业从“渔猎型”向“农牧型”转变,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形成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新格局。

长岛弘祥海洋牧场

全面启动长岛弘祥、莱州明波、海阳富瀚等10个烟台市海洋牧场示范试点,6个项目已建成,今年将全部投入运营。其中海阳富瀚海洋牧场示范区拥有总面积934㎡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1座,拥有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52口,年产海参、牡蛎、贻贝等各类鲜海产品260万公斤。

加快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注资8亿元成立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通过集团化运营,建设深海大网箱100个,集中打造“烟台鱼”。力争到2022年,全市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20万亩,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0处以上,建成亚洲最大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

2019年全市海洋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其中,六大海洋产业产值约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的80%,支柱作用凸显。

争取上级资金8.8亿元,专项扶持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海洋渔业项目50个,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10:48.9:41.1进一步优化为8:47.8:44.2。

扎实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完成投资6.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4%,共申请专利170多项、制定行业标准21项、新增省级以上认定新产品16个,有力带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海水淡化项目投入运营的达到18个,海水淡化能力达到5.46万吨/日。招远膜天、金正环保等一批海水淡化装备企业突破国际技术垄断,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显著提高。

海洋经济势头更加迅猛、海洋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海洋主导产业更加壮大、特色更加鲜明,烟台海洋经济未来大有可期。

全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水淡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经济系主任徐雪峰认为,烟台应该将海水淡化作为一个重要项目进行产业化运营,一方面缓解城市缺水的压力,另一方面作为海洋经济的抓手之一,完善产业链,向海要效益。“实施海水淡化,向大海要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徐雪峰说。

开展海水淡化项目,有利于缓解我市工业、生活用水紧张的局面。据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海水淡化方法主要是用于循环用水和冷却,如果做进一步消毒和相关指数检测,则可以处理为饮用水。“从现有的技术来说,海水淡化成本每吨为5元左右,海水淡化的成本与国内远距离调水的成本不相上下,但烟台的工业用水价格比海水淡化成本低1元左右,海水淡化成本比工业用水价格偏高,生产方和需求方均无法承受大规模用水状况。”徐雪峰谈道:“因此海水淡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规模问题,而解决规模问题,重要环节是形成海水利用的良性营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化运营,仅靠地方财政补贴难以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海水淡化产业化运营?徐雪峰认为,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在保证政府对淡化水控制权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私营经济和国外企业介入,可以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比如以色列,其海水淡化厂的承包商主要是私人企业,政府对初期投资给予支持并在合同中确定工厂生产后由政府保证最低购买量及购买价,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徐雪峰说。

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法。徐雪峰认为,可以从一个较小规模的示范工程起步,通过示范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示范工程实际的建设成本、淡化水的水质、运行成本、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解除了用户的疑惑,使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烟台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海洋经济基因深厚、优势凸显。“‘一带一路’战略沿海城市港口、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层战略优势叠加之下,烟台海洋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接受记者专访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刘良忠如是说。新形势下,烟台如何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刘良忠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发展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海洋经济领域,而是要加快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刘良忠建议,在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期,烟台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也要相应进行调整,要进一步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发挥海工装备制造优势、打造中国海工北方中心,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及海水淡化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空间上,由陆地向海洋扩展,从近海向深海延伸,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开发和保护并重,沿海和内陆发展同步。“以沿海地带为前沿,以全市资源要素为依托,实现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的全面的、系统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刘良忠认为,海洋经济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开放,不仅要面向国际开放,也要面向国内、省内开放,实行内外“双向开放”。而烟台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双向开放”提供了空间。

面向国际开放,烟台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海港口城市、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自贸区试验区等优势,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联系与交流,引进国外重大海洋领域项目和技术,增强海洋经济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面向国内开放,烟台要利用环渤海经济圈节点、山东半岛和东北地区节点城市的优势,依托渤海“黄金水道”和环渤海铁路、公路,扩大和环渤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发挥更大作用。充分利用烟台市面向渤海、黄海两大海洋的自然优势,发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港口、海洋环境、文化旅游等产业优势,加快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抓住国家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规划建设烟台到大连的跨海通道、烟台到日韩的海上通道,争取由原来的陆上交通末端城市转变为海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进一步放大烟台的区位优势,提升在环渤海、东北亚地区的竞争力。(YMG全媒体记者 信召红)

2019年,烟台市GDP增长率预期值为5.5%,山东省GDP增长率预期值为5.5%,全市海洋经济增长率则达到10.7%,由此可见海洋经济还有巨大潜力。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牛勇平他认为,在逐步增强烟台市海洋经济实力的同时,还要考虑海洋经济的产业升级问题。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存在“谷贱伤农”问题,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海洋牧场。例如长岛多数海域适合底播型海洋牧场,生产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产品,而随着自身产量以及其它海域、其它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产量或替代品产量的增加,就有可能带来价格的下降。因此,不能仅仅要考虑产量的增加,还要依托科技创新,适时调整品种以体现差异化战略,依托营销手段形成品牌效应以增加消费粘性,在保证供给增加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的增加。

此外,产业融合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海洋牧场以生产渔业产品为主,但同样可以与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合。我市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渔业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海洋牧场+海洋装备+旅游”、“休闲海钓+游艇”等形式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他认为,烟台市虽然是旅游大市,但旅游新业态较少,而以海洋牧场为基础的“亲海式旅游”将会成为一大亮点。内地游客来到烟台旅游,不仅可以品尝美味的海产品,还可以亲眼观看颇有神秘感的海产品生产过程,甚至可以亲自参与生产过程,这种旅游体验必将加深游客的印象。如果能够形成成熟线路进而形成知名品牌,必将为烟台市海洋旅游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深远的影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18878037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967453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