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出“蓝鲸一号”“蓝鲸二号”等大国重器的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
世界上最大的MDI生产基地烟台万华工业园 米军 摄
上汽通用东岳基地生产车间 李志勇 摄
2020年4月2日,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湾,“JOSTEINALBERT”号深水养殖工船在拖轮的协助下驶往试航海域。 唐克 摄
中国最美乡村莱阳市濯村的樱花大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形势,烟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烟台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这场硬仗,做好扩大有效投资这个长远大计,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守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这条底线,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今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烟台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方案预案等40多份指导性文件,充分准备应急物资,赢得抗疫主动权,并认真落实“四早”要求,严格管控重点关口和重点人群重点场所,有效阻止了疫情输入和扩散。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烟台一方面全力以赴加强区域内患者救治,确定14家定点救治医院,组建16支专业救治队伍,储备1000张救治床位,全市47名患者全部集中救治、康复出院,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另一方面,选派4批46名优秀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湖北,圆满完成援鄂工作任务。
正确处理疫情防控与经济运行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烟台精准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制定14个行业防控指南,打出政策“组合拳”,分类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全力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3月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产。
动能转换全面起势
烟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制造业占据了全市经济“半壁江山”。
以建设制造业强市为目标,烟台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蓜”,经济运行呈现结构优化、动能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继续保持山东省领先,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一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南山、招金、瑞康等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生物医药产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烟台还谋划启动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一期投资1379亿元的山东裕龙石化项目成功列入国家规划,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山东省海洋经济五大工程之一的烟台海上世界项目,一期工程芝罘湾广场开工建设,未来这里将打造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都市新核心,成为全国第三座“海上世界”;
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卫星发射保障任务基础上,烟台市政府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集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共建以海上发射母港为核心,包含火箭研发制造、发射平台制造、航天测控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中国东方航天港”。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烟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与大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创意”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内计划建设5G基站3550个以上,高水平建设海上卫星发射母港基地,在烟台海域建设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场,支持万华集团建设世界一流化工企业,支持山东裕龙石化项目高标准建设,支持通用东岳汽车基地更新换代。
“自贸时代”提速发展
对外开放,成就了烟台的昨天,影响着烟台的今天,决定着烟台的明天。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获国务院批复,这是烟台继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城市之后,迎来的又一重大开放机遇。
抓住用好机遇,烟台向自贸区下放了760项市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烟台片区聚焦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机制持续发力,推行企业开办“半日办结”、“拿地即开工”、中日韩跨国审批、1分钟海运通关货物放行等创新服务举措,全力为市场主体办事省时间、降成本、提效率。
用心“筑好巢”引来“金凤凰”,山东自贸区首个世界500强项目———华润化学40万吨尼龙智能化产业升级项目,韩资世界500强项目——韩国C&M株式会社投资的新能源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烟台片区。截至今年2月底,新注册企业2542家,新引进外资企业52家,入驻金融机构13家,落地科创合作平台9家,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7人,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改革力度史上最大
去年以来,是烟台历史上改革领域最广、力度最大的时期。这期间,烟台大刀阔斧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推进落实流程再造各项任务,改革呈现全面展开、全域延伸、全力突破的新格局。
关键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市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20项;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新增“个转企”319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开展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市级财政透明度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农村95.3%的村居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山东省首家出台《聚焦五大领域加快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一次办好”全覆盖;在全国首创施工许可容缺图纸审查机制,557个项目获许容缺开工;政务数据归集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烟台一手通”政务服务App上线运行,全市可网办事项占申请事项的98.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烟台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发区改革、农村改革、“放管服”改革,推动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理,市级涉企审批事项全部容缺受理,推进“三权分置”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双招双引”成绩亮眼
去年,烟台纵深推进招商体制改革,在市级投资促进中心这一招商统筹单位的基础上,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大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数字创意等8个新兴产业招商团队,成立北京、上海、深圳3个境内招商代表处,在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地区设立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创新构建起“1+8+3+3+X”招商工作体系。
去年全年,烟台成功举办105场境内外招商活动,引进世界500强项目39个,中国500强项目51个,民营500强项目10个,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5个,新增各类人才4.8万人。
今年,烟台创新“双招双引”模式,通过不见面招商、网上签约等方式,克服疫情对招商引资的不利影响。前4个月共组织8场“线上签约”“线上开工”“线上推介”活动,集中签约46个、总投资955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14个、总投资232亿元的招商项目。探索“标准地”招商新模式,启动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面向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首批总投资68亿元的4个项目签约入驻。一季度,实际到位市外资金增长22.4%,其中实际使用外资居全省第二位。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是烟台孜孜不变的追求。
以“三重”工作为抓手,烟台推进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潍烟高铁纳入国家干线铁路网,蓬莱国际机场二期正式开工,烟台港西港区工程加快推进,老岚水库建设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开发完成规划,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烟台重点片区开发拉开框架,海上世界项目启动征迁,芝罘仙境项目拉开“五位一体”建设框架,幸福新城、高铁新区启动建设,八角湾中央创新区完成规划,夹河新城冰上运动综合体、中传文创项目开工建设,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全线铺开,文莱高速公路顺利推进,成为全国第二个实行“一元公交”的地级市。
坚持高水平规划、建设、合作,今年烟台全面启动芝罘仙境、牟平新城、海上世界、幸福新城、高铁新区、夹河新城、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金山湾区、空港新区等“九大片区”建设,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在中心城区形成多组团同步崛起的城市开发建设新局面。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去年,烟台设立48亿元的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高标准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创建省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12个,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8个村入选全省美丽村居试点,农村改厕11万户、清洁取暖3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470个,带动群众增收4.9亿元,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561户,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04个,带动3.3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今年,烟台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改造老劣果园40万亩,高标准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以上,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2800名以上、农村实用人才6万名以上,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