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其中“市场化配置”贯穿《意见》始终,其意就是要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消除各类隐性壁垒,让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近期,山东省积极提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建设指导意见,谋划协同互补,形成区域联动,坚定推进改革创新,其必将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释放更多的市场新动能,为对冲疫情影响、增添山东经济发展后劲提供新引擎。
全国“拆墙”进程正在加速
《意见》本质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壁垒,推动要素流动配置。例如其中就提到: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意见》中还提及了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由此可见,各地区域一体化“拆墙”动作将进一步加剧,城市间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流动的时代已然来临。
首先看我国的长三角地区,2020年5月6日宁波市公安局发文称,就全面放宽落户征求意见,提出将要实现“舟山户籍同城待遇”。宁波、舟山两地若能实现户籍互认,就是打通了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壁垒,本质上就是“一家人”。与此同时,甬舟两地还在产业、港口、路桥建设、公共福利等方面共同努力,积极谋划推进甬舟合作区实现互联互通。而脱离省域概念,甬舟一体化背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宁波的制造业禀赋+舟山的资源禀赋+上海的金融禀赋,三座海港之城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协同共进,则可实现更为高效的补益。由此可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打破阻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不仅是长三角地区,我国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的“拆墙”步伐也在提速。广东2020年5月8日出台《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打造五大都市圈。其中,深圳都市圈战略规划明确表示,将协调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四市共同参与,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也就是说,深圳都市圈腹地不仅局限于“深莞惠”,而进一步将河源、汕尾两个较弱地市纳入范围。通过都市圈内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整合发展、流动配置,则可带动整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更大的经济效应。
再看我国中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是如出一辙。成渝一体化加速的战略背景下,两座西部城市不仅要在西南地区形成一个“双黄蛋”中心结构,还需缓解成渝双圈中部塌陷的问题。2020年5月9日,重庆发布重要消息,主城区将实现扩容,以构建一个更大的“主城都市区”。扩容之后的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主城9区,扩容为21个区。未来重庆的往西发展步伐将会加快,接下来成都也将向东进方向加速迈进。目前,两地间不乏一系列“拆墙”互联动作,例如成渝竭力打造成渝1小时通勤圈,实现两地公积金互认互贷,重庆在西边规划了第二机场等。
上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各大城市群、都市圈集体“拆墙”,旨在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也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山东提出打造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5月7日,我省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议提出:胶东经济圈是全省最具发展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多个国家战略在此叠加实施,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外开放的领头雁。
在胶东经济圈内,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五市各地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因而,在各自主导产业领域里,每个市都是主角。但主角不会是所有领域里的主角,配角也不会在所有领域都是配角。通过省级层面统筹构建促使要素流通的制度,切实打通要素流动渠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各市优势要素,辐射并吸引更多其他要素的合理配置流入,最终创造形成一个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生态。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经验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协调机制上通过打破行政边界束缚,推动当地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和配置,不断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这对于全国其他类似区域具有示范作用。从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经验来看,其土地管理、劳动力要素流动、财税分享、数据治理与共享等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第一,建立跨区域统筹土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为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示范区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研究制订一体化年度用地计划,由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安排使用。对于盘活存量土地,打破用地指标计划配置,推动建立跨区域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调剂和有偿使用平台。第二,构建促进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一体化示范区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探索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实施符合一体化示范区发展需求的特殊人才政策,赋予一体化示范区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自主权和更大用人自主权。第三,搭建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推进电子税务局一体化建设,实现办税服务平台数据交互,推动异地办税、区域通办。建立财政共同投入机制,共同出资设立一体化示范区投资开发基金,统筹用于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根据示范区建设进程,在合理确定示范区内税收基数的基础上,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中地方收入部分,按比例在区域间进行合理分配。第四,打造“数字示范区”,信用“红黑名单”互认可期。推进示范区政务大数据的共享架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探索建立诚信就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减材料、减负担,研究建立公共数据治理及共享应用工作机制,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应用。与此同时,推行信用“红黑名单”互认制度,推进法人库、人口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库的数据共享等。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制度设计的统筹安排,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力布局的重新调整,审批、服务、执法等行政资源力量的有效整合。应当说,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主要在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关键点在于打通区域间行政体制壁垒,推进要素资源的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构建“热带雨林式”生态。
一是打通土地资源区域限制。强化土地资源要素的精准投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经济圈内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探索制订经济圈年度用地计划。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加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市场化调剂。二是打通劳动力流动壁垒。进一步打通区域间户籍制度壁垒,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完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各地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流动。三是打通资本流动隔阂。学习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经验,加速经济圈资本要素的流通。由五市共同设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在经济圈内统筹布局新基建、大健康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四是打通数据资源“孤岛”。推动各区域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建立促进企业登记、交通运输、气象等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探索构建经济圈内农业、工业、金融、交通、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