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1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通讯员 小娱 栾日昇 )改造郁闭园,发展“三级”示范园,打造苹果品牌……眼下,在烟台苹果主产区牟平,一场苹果产业革命已全面拉开。
牟平区苹果栽培已有百年历史。该区是中国苹果产业20强县、全国苹果无公害十强区,观水镇是中国苹果第一镇。然而,在历经30多年的领先发展后,近年来,牟平区苹果面临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其他产地奋起直追的“内外”双重压力。苹果产业发展乏力,品质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为振兴苹果产业,牟平区锚定“品质、品种、品牌”三大方向,重点加快推进老龄果园改造、推广规模栽培模式、壮大特色苹果品牌,以此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康彩果树合作社的果园“瘦身”了。
在牟平区莒格庄镇杨家夼村,这片原本需要低头弯腰走进去的郁闭园,通过隔行去行,如今树空超过两米,机械进出也不成问题。有了新生长空间的果树,年产量能达到1万斤左右,其中20%能达到一级果标准。
“以前,一亩地的人工费用4000多块,加上化肥、纸袋等3000多的费用,忙忙活活一年剩不下几个钱儿。如今,不但让果子质量上来了,一年还能节省近十万元的人工费。”合作社社长老贵感慨道,不转变思想真是不行,以前那种数量效益型观点落伍了,现在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牟平因地制宜推进老龄果园更新改造,鼓励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隔行间伐、高接换头、去大枝等规模化技术改造。按照“三改三减”(改品种、改树体、改土壤;减密度、减化肥、减农药)技术规程,对适龄郁闭果园进行现代化改造。2020年到2022年,该区计划每年完成4万亩老龄果园更新改造,着力提升果品质量,带动全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轰隆隆的挖掘机声,从牟平区龙泉镇河里庄村传来。当地正在对多年撂荒的土地进行连片翻整。
“我们以每亩100元的租赁价格将撂荒已久的土地整合起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订单农业和观光采摘业,变荒为宝。”河里庄村主任邹立勇说。
劳动力短缺、果园投入产出比逐年缩水、农村撂荒地越来越多,成为当前困扰牟平牟平果产业发展的一道难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改变过去“一家一户、一户一行”的分散经营模式。
牟平区以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等方式,推进苹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快改革传统栽培模式,集成创新省工省力,优质高效的现代矮化集约栽培模式。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推广果园生草、树盘覆盖等措施,推进沼渣、沼液和农业残留物在果园的资源化利用,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到2022年,示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3%以上,肥水利用率提高28%以上,用药量减少25%以上。
牟平区计划到2022年,建成1个以上规模1000亩的市级示范园,5个以上规模500亩的区级示范园,22个以上规模200亩的镇级示范园,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建设一批苹果专业示范村,由点及面带动全区苹果产业向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
品牌建设,四两拨千斤。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叫响品牌成为必由之路。
在牟平区嵛山缘苹果矮砧宽行密植苹果示范园,占地260亩,栽植烟富10、维纳斯黄金等优质果木品种,进入盛果期后,示范园年产优质苹果将达到1000吨以上。
2020年,示范园与上海明兰果品有限公司合作,将在上海长宁区建立烟台苹果品牌形象店一处,营业面积140平方米,全面叫响“昆嵛山珍”品牌。“商超+基地”的模式,不但焕发了原本这片撂荒地的新活力,还彻底改变了以往开着手扶车送果的销售模式,让物流运输车开进地头,开辟了品牌引领销售的致富路。
为了提高苹果产业附加值,牟平区一方面加大品牌建设,加强营销宣传,另一方面推进精深加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全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叫响品牌。鼓励和引导镇街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品牌,如观水苹果、养马岛牌苹果、“王根儿红”苹果等;鼓励苹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果品营销组织在国内大中城市、大型果品市场、大型超市设置苹果体验店、档口和摊位,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苹果产销对接会和博览会;依托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苹果旗舰店,在自媒体平台开展苹果营销,打造牟平苹果营销新格局。
做强深加工。扶持安德利、吉斯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全国领先的苹果产业加工企业。到2022年,牟平区苹果加工企业将达到4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家。拓展苹果产业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与精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谋划、整体推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