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患者出院前一天晚上,董宇超特意去病房看望了他们。第二天,出院证明整齐地摆放在桌上,董宇超郑重地一一签下自己的名字。
看着一位位患者治愈出院,听着一声声由衷感谢,这位经常给患者加油鼓劲的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主任欣慰地说,患者们的出院证明,是对他和战友最好的鼓励。
“患者们需要加油,我们也需要加油。”董宇超说,“在武汉,我们互相加油!”
还有一个人的“加油”,藏在董宇超的心里。读初三的儿子最近在校报上发表作文《我的爸爸》:“爸爸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我特别崇拜爸爸!我希望未来也能成为肩负重任的人!”
“这是我参加武汉保卫战的‘别样收获’。”偶有空闲,这位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呼吸病学专家,就会拿出手机,悄悄翻出那篇作文,给自己加油鼓劲!
把患者的事看得比天大
在肾内科医生张优眼中,董宇超把患者的事看得比天大。
66岁的黄奶奶患有尿毒症5年。刚转到火神山医院第一天,黄奶奶的腹透管帽就不见了。因为无法透析,患者血钾浓度快速上升。
火神山医院库房里没有现成的透析配件,董宇超赶紧上报指挥部,仅用2个小时就协调了一个新管帽,当晚就顺利为患者进行了透析。
第二天一早,黄奶奶的腹透液没了。接到值班护士电话,董宇超又赶紧跑去协调,指挥部及时给老人送来了腹透液。
对于免疫力弱、基础性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董宇超会特意留心,把关注点从患者肺部拓展到全身。66岁的王大爷,住院后肺部炎症已经明显减轻,可就是时常高烧,连续反复了好几天。
问题在哪儿呢?董宇超反复寻找。一次查房时,患者无意中说自己不敢多喝水,怕频繁小便太麻烦。这一下提醒了董宇超,赶紧吩咐做尿检。果然,尿检结果显示,患者得了严重的尿路感染。董宇超随即调整抗炎方向。2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86岁的张奶奶刚入院时,不太配合治疗。董宇超却高度重视,安排护士每半小时巡视一次,自己还抽空过来陪老人聊天。聊着聊着,老人心气顺了,心情好了,脸上也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董宇超与张奶奶的两个孩子建了微信群,让他们多给老人鼓劲。“有时候,家属的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能给患者增添强大信心。”董宇超说,每次看到患者脸上的笑容,他都很开心。
给更多的同行参考借鉴
《糖皮质激素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成功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经验分析》,这篇题目拗口的专业论文,发表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0年2月刊。
这是一篇非常时期的“非常论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感染新冠肺炎的汉口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韩家发。论文共同的作者,除了董宇超和队友,还有韩家发的妻子、汉口医院副院长王琼娅。
“我院目前所有感染的重症职工都已转危为安!”正在治疗康复中的王琼娅,给董宇超发来微信致谢,“谢谢你们的帮助,汉口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无一人牺牲,与你们的高水平救治密切相关!”
作为呼吸病学专家,长年从事传染病一线临床诊治,每年参加抗击流感等任务,董宇超早在出发前就跟呼吸病学的专家同事,对疫情进行了初步研判。
刚到汉口医院,看到的一幕幕,董宇超心情沉痛:医护人员感染人数不少……
病房中,陪床的患者家属人数较多,为避免患者家属在病房里交叉感染,董宇超和战友迅速行动起来,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制订分级治疗标准,调整输液病人数量,只留下少数重症患者的家属陪床……
很快,一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分级治疗方案》出炉。
为救治更多患者,董宇超所在医疗队又在最短时间内新开设2个呼吸内科病区,总床位达到117张。董宇超作为呼吸系统专家,承担起3个病区的诊疗工作。
2月3日,转战火神山医院,董宇超借鉴在汉口医院的诊疗经验,优化调整规范诊治流程,完善临床诊疗规范。如今,董宇超所在的病区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康复出院。
那篇论文,正是来自董宇超和队友们一线临床救治的最新总结。他希望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给更多的同行参考借鉴。
“我已完全康复,准备重返工作岗位……”几天前,韩家发给曾经救治自己的董宇超发来好消息。紧握手机,董宇超的心里无比温暖。
踩着前辈的脚印往前走
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只有那么几步。
当年高考,父亲鼓励董宇超报考军校,他最终被原第二军医大学录取。
毕业前,董宇超到原南京总医院实习,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一起到病房查房。点滴细节,董宇超至今记忆犹新。黎院士“不唯书、不崇洋、只求实”的治学治医风范,深深影响着董宇超的从医之路。
此后,董宇超师从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李强教授,开始了在呼吸病临床诊治和科研领域的创新之路,多项诊断技术和科研成果获得军队和国家级奖励。
多年以后,回望走过的路,董宇超感慨:“什么叫成长,什么叫传承?其实就是踩着前辈的脚印往前走。”
董宇超追逐的脚印中,除了医学界的师长,还有在部队服役多年的父亲。尽管父亲早已转业,但每当重大任务来临前,这位老兵仍时刻保持着敏锐直觉。
“四川发生地震了,你们什么时候出发?”董宇超清楚记得,汶川地震的当天下午,父亲给他打来电话。12年前,董宇超随原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紧急出征,作为首批突击队成员挺进汶川县。
“武汉有疫情了,你们什么时候出发?”春节前夕,父亲又给董宇超打来电话。12年后的今天,身穿蓝色防护服,戴着防护面屏、护目镜、口罩和防护手套,“全副武装”的他奔波忙碌在病房……
抵达武汉一个多月了,父子俩很少交流。但董宇超知道,父亲时刻都在留意着抗疫一线的新闻,关心着他的安危,也在心里为他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