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道路建设,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连片打造、高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月17日举行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弱项,引领烟台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农业农村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小麦最高亩产连破全国单产纪录
小麦最高亩产连创全国单产纪录、全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1470家、全市五星级村党组织占比达到21.4%……2019年,我市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再创新优势。小麦最高亩产实现840.7公斤、旱地731.8公斤,均创下全国单产纪录。研究出台加快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拉开了苹果“二次革命”的序幕,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41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中国果品第一品牌。海洋经济突破发展,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105万亩,渔业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趟出新路子。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相关做法入选第三届“中国十大三农创新榜”。目前全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1470家,新增集体收入3.8亿元,带动群众增收4.9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展现新成果。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双百工程”,新建省级美丽乡村标准村100个、提档升级后进村100个,建设清洁村庄500个。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完成改厕11万户、镇街普及率达到85.4%。实施全域绿化三年行动计划,累计造林和生态修复26万亩。
乡村文明建设实现新进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扎实推进,覆盖96%的镇街。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体建成率达到99%。打造海阳“地雷战”、“许世友在胶东”等乡村红色旅游线路,举办首届烟台市民文化节,开展文化活动1.1万余场次,惠及群众300万人次,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实现繁荣发展。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培训农民8.6万人次。实施百万新型农民技能提升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培训1.9万人。开展全域旅游人才提升三年行动,培训乡村旅游、文化人才5000余人。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过硬支部建设,全市五星级村党组织占比达到21.4%。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市县两级培训1.7万人次。打造乡村振兴实训基地54处,创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00个。构建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平台,调处成功率达到97.8%。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健全完善脱贫攻坚“1+45”政策体系,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7亿元,组织1万多名干部走访困难群众3.5万户,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贫困家庭学生建档资助率、住房安全鉴定率、饮水安全排查确认率实现4个100%。
补上“三农”短板弱项
年底前基本实现“村村通”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今年,我市将围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水保障、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的短板,紧紧扭住农业农村工作的薄弱环节,聚焦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项一项解决好,一个一个突破掉。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我市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彻查彻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鼓励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坚决防止发生返贫和新致贫。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建管并重。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投入力度,合理选用模式,科学布局设施。着力抓好农村垃圾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清理沿路、河塘、山林、田间等重点部位垃圾和废弃物,推动村容村貌尽快实现大的改善。
在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大力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同时,围绕4627个村、8153 公里的通户道路硬化,抓紧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通户道路实施方案,确保年底前基本实现“户户通”。抓好农业农村用水饮水安全,按照“同源、同质”标准,大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年内完成87个乡镇、1893个村工程建设任务,推动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快实施全域治水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老岚水库工程建设,切实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设更多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按照市定办园标准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加大城乡师资统筹配置力度。加快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年内全部实现标准化,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切实破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严格落实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经办服务水平,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盘活资源资产,精准核查村集体统管的水源、耕地、山地、厂房、仓库等资源资产,通过集体参股、村民参与、引资建设等方式,整合利用各类生产要素发展集体经济,切实把资源潜力充分转化为经济实力。加强经营管理,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尽快找到适合各村实际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突破重点引领全面振兴
今年年内改造 40万亩老劣果园
以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烟台特色美丽乡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平台,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以“聚才育才”工程为主导,推动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引领,推进乡村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乡村振兴,任务繁多、千头万绪,对此,我市抓住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集成政策、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会议提出,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快果园改造,按照改品种、改树体、改土壤、减密度、减化肥、减农药的“三改三减”要求,今年年内确保完成老劣果园改造40万亩。培育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改革传统栽培模式,开发推出更多功能性果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和畜牧业,启动实施深水网箱“百箱计划”,加快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步伐,探索深远海养殖新模式,推动烟台渔业由传统向现代、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我市将坚持连片打造,建设一批交通便捷、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样板示范片,培育一批地域文化鲜明、建筑风格多样、田园风光优美的样板村庄,打造具有胶东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坚持高标推进,防止“千村一面、万居一貌”,努力建设造型优美、尺度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村居。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我市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整合盘活党建、宣传、文化等各类设施资源,更有成效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农村走进群众心里。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试点,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培育良好社会新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市将加大招引力度汇聚人才,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职称评价制度,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外出能人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我市将全域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稳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年内力争达到2000个。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找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病灶,实行一村一策、对症下药,争取快速转化、全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