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改革工作要求,逐步构建起以九大重点领域为主体、其他领域为协同的“9+N”改革框架,实现了改革的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近日,省委改革办对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总结归纳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一、立足“烟台”,积极推进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地方党委既要把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又要结合实际部署实施地方改革、鼓励支持基层创新。烟台市委积极推进具有地方特点的改革攻坚,向多年积存的体制机制弊端开刀,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招商体制改革在“统分结合”中提升效能。针对部门职能分离、力量分散的弊端,把内资招商职能与外资招商职能整合到市投资促进中心,实行一体招商。组建100人的专业招商队伍,围绕智能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8个招商专班,设立京、沪、深3个招商点和日本、韩国、香港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统”与“分”紧密结合,实现了专人、专门、专业、专注招商。今年,全市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37个,前三季度合同利用外资、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6.2%和20.4%。
———市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在“破旧立新”中打开局面。一盘棋抓好市政设施建设,打通50余条“断头路”,全国第二个推出“一元公交”,整合各区供水公司组建烟台市水业集团。用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管理,创新开展拆违、治堵、增绿、添亮工程,今年完成拆违超过1000万平方米,改造慢行系统31公里、建成绿道16公里。正组织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符合烟台城市品格、城市气质、城市形象的“多规合一”规划蓝图正在形成。“规划一张蓝图”“建设一个盘子”“管理一支队伍”的新体制,推动城市六区加快融合,中心城区首位度持续提升。
———教育体制改革在“上收下放”中激发活力。把市区公办的7所高中、4所高职、5所中职上收市级直管,下放高职中层干部任免、教师招聘、职称评定等权限,实现教育资源高效整合。建立“大职教”格局,对接八大主导产业调整中高职专业设置,建设全国首个“腾讯新工科研究院”,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4大产教联盟。“好上学”“上好学”,这个群众多年翘首以盼的心头大事,正逐步得到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在“管好用活”中创造价值。树立“大资产”理念,把市政公共资源、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纳入统筹管理,建立全国首个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范围、平台、管理、运营、收支“五个统一”。从日常办公用品到市政公用设施,从公共资源到自然资源,都能通过平台实现查询实景化、管理智能化、监督规范化。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把纳入平台统一监管的资产注入新组建投融资公司,最大程度放大国有资产价值。如今的烟台,每一处资产在哪里,自用还是出租、出借、闲置,租给谁、借给谁、出租出借期限、租金多少等,都一目了然,“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体制正在加快形成。
二、面向“全省”,主动扛起责任担当
对省委重点工作部署,烟台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行动,当先锋、打头阵,主动扛起改革责任担当。
———流程再造率先破题。聚焦涉企审批、为民服务、城市管理、项目落地等领域,出台加快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一窗办”“一链办”“一网办”“容缺办”“限时办”“问政办”,构建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首创施工许可容缺图纸审查机制,项目单位在施工图审查及修改期间即可提前开工,压缩建设周期30天左右,已有156个项目实现容缺开工。用好大数据手段,归集33个部门、222项数据资源、13.5亿条数据,基本消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
———自贸试验区探索先行。推出“中日韩跨国审批”,投资者不出国门,就能快速办理片区企业注册登记手续。实行涉企审批事项企业自我声明制,申请材料由231项精减至149项,审批承诺时限由平均3个工作日变为即来即办。推行“代办+受理”集成服务模式,投资者只需持本人身份证,即可在1小时内办出营业执照。开展海关“两步申报”通关改革,服务贸易付汇税务备案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建立一体化退税(费)中心,退税款到账时间由10天压缩至24小时。短短2个多月时间,市场主体大幅增长,目前已新开办企业1273家,是去年同期的1.5倍;新聚集外贸和跨境电商企业30多家,新引进过亿元项目8个。
———开发区改革效果初显。在全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七的烟台开发区和3个位于百强县的开发区开展试点,烟台开发区机构数量、员额总数压减1/2以上。通过上收与下放结合的方式,积极剥离社会事务,烟台开发区的教育、体育、卫生、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职能上收市级,其他全部下放镇街。把园区主导与企业主营结合起来,鼓励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发挥优势运营“区中园”。招远开发区支持鲁鑫公司开发运营中德新材料产业园。龙口开发区支持道恩集团开发运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已进驻12家企业,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6个。
———长岛综试区高标推进。把长岛的县市区体制改为功能区体制,扎实推进102项重点任务,积极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彻底拆除全域80台风机, 全面禁止外来旅游车辆进岛,岛内居民禁止新增燃油机动车辆,实现全域旅游公交车辆新能源替代。目前,长岛生态显著改善,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重新出现,消失已久的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碧海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海岛初步显现。
三、放眼“全国”,积极开展先行探路
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市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
———万华混改趟出国企改革新路子。万华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国有资本控制力、员工主人翁地位“三个不变”,推进员工持股改革,创出混改经验。烟台市积极复制推广“万华经验”,大力开展学万华精神促高质量发展活动,实施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1年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10家以上,实体企业产权多元化比例、资产证券化率均突破70%。
———苹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趟出农业转型升级新路子。把苹果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施“苹果产业更新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着力优布局、优结构、优链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目前,已改造160万亩老旧果园,剩余120万亩将在三年内完成更新升级。全市苹果总产量达到559万吨,产值近200亿元,果农人均收入1.09万元,“烟台苹果”的品牌价值达到141亿元。
———海洋牧场建设趟出经略海洋新路子。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推动渔业接二连三,创新实施“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等模式,建成国家级示范区11处、占全国1/8,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0处、占全省1/3;海洋牧场总面积105万亩,水产品产量60万吨,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带动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24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8.4%。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全面推开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劳动力、土地等入股,把党支部政治优势同合作社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把农户组织起来、土地整合起来、管理统一起来,使群众和集体成为抱团发展的“共同体”。全市有147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占村庄总数1/5以上;新增集体收入3.8亿元,群众增收4.9亿元。
烟台市通过改革举措的有机衔接、融会贯通,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前三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海洋经济增长11.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去年签约的115个重点项目,89个完成注册、54个开工,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旧动能转换有望率先走出“阵痛期”、达到“平衡点”。烟台市的改革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改革之所以“大步向前”,要在领导带头挑重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地方改革领头人”。烟台的改革能够持续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啃最硬的骨头,带动全市以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尤其是涉及重大制度性安排、体制性调整的改革,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把关定向、亲自会诊问脉、亲自主持研究,既抓关键问题,也抓实质内容。仅开发区改革一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就主持召开常委会会议、现场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11次,深入研究部署。第二,改革之所以“活力无限”,重在务实管用不花哨。改革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烟台市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明显,就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制定的指标切实可行、采取的措施务实管用,拿起来就能干。许多改革,比如国企改革、海洋牧场、开发区改革等,都是坚持试点先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办一件事成一件事。第三,改革之所以“喝彩不断”,贵在真心为民办实事。衡量改革的成效,关键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烟台市从老百姓身边事改起,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改起,推出一批民生领域政策性创新,“一元公交”实施以来为市民节省出行成本5000余万元,“社区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吃饭难”问题,“一手通”移动政务服务平台让群众少跑腿,这些改革举措切口小、见效快,给了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