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
“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
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长岛,
聚焦大钦岛海带产业与生态渔业、
弘祥海洋牧场(长鲸一号)建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
快来随着他们的脚步看看吧!
采访团走进长岛
万鸟岛
高山岛又称万鸟岛,是长岛151座岛屿中的一座无居民岛屿,面积0.454平方公里,南隔猴矶岛、大小黑山岛。万鸟岛海拔202.8米,是长岛最高点,无人居住,是一个充满原始和神秘气息的孤岛,也是长岛自然景观尤为突出的岛屿。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与水面垂直、高高耸起达200多米的海蚀崖壁;参观妙趣天成的石礁洞府和成千上万的群居海鸟。
当客船驶过,海岛上空无数海鸥展翅飞翔,宛如万千精灵舞动在天空中。海鸥俯冲向客船的甲板抢食,场面壮观。
大钦岛
“中国小浩海带”的故乡大钦岛
大钦岛乡位于长岛县北部,是山东省距离陆地最远的乡镇,也是著名的“中国小浩海带”的故乡、我国重要的海带养殖生产基地。这里海流通畅,海水清澈,水质肥沃,因此养殖海带宽厚且营养价值高。加之大钦岛海带多在鹅卵石上晾晒,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升温更快,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更利于快速晾干海带,并且由于鹅卵石颗粒更大且表面光洁,晒干的海带没有沙子、泥土等杂质。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钦岛就以质优品良的淡干剪边海带出口创汇,名扬海内外。1958年,钦岛公社引入海带养殖技术,在当时的大钦岛乡小浩村海域开始了海带养殖试点工作。1959年,时任小浩村书记唐守林带领村民开始了小规模的海带养殖,成立了大钦岛上第一个海带养殖场。由于大钦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含氮肥的水质,使得海带长势极好,产量颇丰。1972年,大钦岛乡小浩村创下海带亩产3000公斤,一级品比例达全国最高纪录。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大钦岛乡是我国重要的海带出口加工基地。经检测海带中的碘、醇、胶等含量大大高出其它地区海域的养殖品种。大钦岛乡现有海带养殖面积1.3万亩,年收割鲜海带18.2万吨,加工干海带1.79万吨,其中出口1800吨,内销8300吨,占全国海带出口量的70%以上,海带年产值1.5亿元。
近年来,大钦岛乡不断推进养殖模式向立体科学养殖转变,坚持“贝藻鱼兼养”和“上中下立体结构分布”。
△点击上图观看大众网·海报新闻大钦岛直播视频
弘祥海洋牧场(长鲸一号)
“长鲸一号”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长鲸一号”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由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010万元建造,作为目前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网箱,“长鲸一号”最大设计吃水30.5米,养殖容积60000立方米,仅需4名工人每年就能喂养1000吨鱼,设计使用寿命10年,相当于100个普通网箱。
通过大数据技术,“长鲸一号”可实时反馈海洋水文信息、监测数据,是全国首个与保险公司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分享、首个通过美国船级社检验和渔检检验的网箱,让海洋牧场真正从资源消耗走向绿色可持续,从近海走向深海。
此外,“长鲸一号”网箱上方建筑采用别墅设计,采用高标准“中国风”装修风格。在两侧分别布置有150平方米设备间和400平方米生活间,可让游客亲身体验高科技养鱼过程。“长鲸一号”也成为国内首个集深水养殖和休闲垂钓功能结合的网箱,形成“牧场生态养护+渔业智能养殖+海洋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助力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和“海上粮仓”建设,为烟台市乃至山东省的海洋牧场建设起到示范效应。
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具有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
砣矶岛土质硗薄,淡水奇缺,历来以渔业为主。自清朝初期渔民便自行设计建造大风船出海作业。船大人多,劳动强度增加,则需要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号令,来协调动作,统一步调,指挥生产。于是,以吆喝、呐喊为主要语言,以领合分明、具有音乐美的“长岛渔号”便应运而生。因此,“长岛渔号”具有战胜风浪、争取渔汛、降服困难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种粗犷豪放的、原汁原味的劳动之歌,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长岛渔号”鼎盛是在民国期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更新,渔号相应处于“低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长岛渔号”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自上世纪80年代始,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世纪之交,“长岛渔号”参加诸多的表演活动,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2006年,“长岛渔号”代表山东省参加象山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荣获作品、表演二等奖。如今,“长岛渔号”延续了300多年,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
7月19号,采访团将聚焦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敬请期待!
来源:综合自人民网、大众网·海报新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