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7月7日讯(记者 李波)今天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0年“改革攻坚进行时”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四个部门发布科教人才体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资源要素改革攻坚等相关情况。
烟台市资源环境领域改革攻坚有关情况
6月30日,我市发布了《烟台市资源环境领域改革攻坚实施方案》,这是我市首个资源环境领域的纲领性改革文件,对提升我市资源环境要素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方案》共11个改革事项,19条推进措施,具有三个鲜明的改革突破创新点:
围绕保障高端优质项目建设精准改革。为最大限度发挥我市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加快推进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要素瓶颈制约,重点围绕土地、能耗、环境、水资源、资金等要素,在统筹调节、配置方式、体制机制、操作流程等各环节实施精准改革。比如,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统筹各类要素指标,优先保障和倾斜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构建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体制机制,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破除传统土地指标分配使用方式,以项目质量、数量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实效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统筹方式,建立指标跨区域调剂机制;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建立完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综合评价,试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等,通过系列改革措施,真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围绕实现资源要素集约高效利用破题攻坚。坚持“刀刃向内、自身挖潜”,聚焦全市各类未充分利用的闲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拓展项目发展空间。比如,加快推进烂尾工程及闲置厂房专项整治,实现到2022年年底前基本厘清烂尾工程项目权属,解决产权纠纷,尽早开复工建设,完成对“建而未投”、“投而未尽”闲置厂房盘活处置,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明确开发范围、开发模式、改造目标、性质用途、规模布局和时序安排,全面提高城镇低效用地资源配置效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颁证,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的试点工作,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统筹施策。资源环境领域改革攻坚行动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在改革进程中,为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我们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条重要改革举措纳入《实施方案》,提出以分类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企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保责任落实等八个主攻方向为重点,统筹推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健全完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从管理制度、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执法监管、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确保形成制度完善、力度升级的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守住我市耕地保护红线。
目前11个改革攻坚事项均已全面启动,正稳步推进,部分已取得积极成效。
烟台市科技改革有关情况
在科技攻关机制方面,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制造业强市、乡村振兴、经略海洋等重点领域,安排科技项目204项、重大创新项目22个,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特别是年初疫情发生后,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应急科技攻关专项,10个项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当前,市科技局正在拟定《烟台市重大科技项目“揭榜制组阁制”工作实施方案》,打破组织、城市、区域边界,谁能干就让谁干。
在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方面,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法人+公司制、理事会制(或推进委员会制)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从源头提升科研活力。上半年,先后推动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家科研机构采用这种体制。
在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过程参与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强化对上沟通协调,保证高新区改革方案高质量完成。目前方案已经市委深改会研究报到省开发区改革领导小组,正在进行审议。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的补助标准由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省级由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同时,制定出台了《烟台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烟台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等文件并组织实施,上半年,先后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6家,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
在引进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方面,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的思路,全面加强与“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合作,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成为首批四个山东省实验室之一;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总数达到3家,数量与济南、青岛并列第一;积极落实省委刘家义书记访日成果,建设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在烟台建设长江以北第一个“国际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向烟台集聚。
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面,以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建设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目前已进入全面试运营阶段,累计汇集科技成果1920项、技术需求151项,线上入驻企业2229家、入驻专家6152人、合作机构58家。1-6月份,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7.81亿元,同比增长15.57%。在上周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市共获省科技奖励2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我市推荐获奖数量排名全省第2。
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为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及时调整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相关惠企政策,放宽信贷补贴和企业备案政策,缓解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融资难题。1-6月份,全市147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信贷”和“成果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约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20%,贷款平均年利率4.96%,较去年同期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最低年利率为3.8%。
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积极把握企业成长规律,通过建立培育库、创新政策网络直播、开展“创新助力百家行”,强化精准扶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8家,总数达823家,实现位次前移,位居全省第三位。523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同比增长76.7%,发放入库补贴1146万元,为明年高企申报储备了一批后备力量。
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方面,坚持政府引导与政策鼓励并重,率先在全省搭建科技企业培育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优惠政策。上半年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45家,约占全省总数的1/6。新冠疫情期间为入住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内224家科技企业落实房租补贴100余万元。
在培育支柱型产业集群方面,围绕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中国东方航天港等项目向省科技厅推荐4个重特大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积极争取我市进入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3位。
烟台市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有关情况
市委、市政府将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列入今年重点改革攻坚任务,提出要补齐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早期疫情监测能力、疾控队伍专业化建设等短板,精准破解关键矛盾,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并明确了以下几方面改革任务:
2020年底前完成《烟台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烟台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修订,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联防联控机制,明确不同阶段的应急响应措施,提升应急应对能力。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2020年底前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开展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常见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能力。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专职人员,支持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落实网格化管理职责。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2022年海阳市、莱阳市和栖霞市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申报评审工作,全市国家卫生城市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达到25%,省级卫生村比例达到60%。
2020年9月底前,完成与省公共卫生大数据运用平台对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和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强化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建设,奇山医院作为市级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2020年底前达到三级传染病医院标准。着重加强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2020年底前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具备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能力。2022年底前,毓璜顶医院设立不少于50张符合传染病防控要求的床位,加强ICU能力建设,承担重症救治任务。
加强市、县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落实业务用房、执法人员、执法装备及执法车辆配备等标准要求,依法开展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场所、城市供水、学校等公共卫生监管工作。
2020年底前,出台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和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物资纳入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推进疾控、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物资配备能力现代化建设。
烟台市教育改革攻坚有关情况
教育领域改革攻坚,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聚焦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学前教育、民办教育五个方面确定了十一项重点任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内涵建设和强化要素保障,努力让各类教育更加协调、更具活力、更有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在职业教育方面,以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打造烟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品牌。今年1月,教育部、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在山东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这为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构建大职教格局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对接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统筹专业布局,设立新型产教联盟,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做优做强中职、高职教育,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方共赢。
在高等教育方面,贯彻落实全省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为高校发展提供更优服务和更大支持。通过完善校地合作协调机制,密切校地联系,凝聚发展合力。从去年开始,我市设立校地融合发展专项资金,聚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驻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工作、平台创建、成果转化。今年继续跟进相关工作,对2019年度校地融合发展项目阶段性绩效评估,同时发挥烟台市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上半年,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功获批设立。我们还将采取与省共建的方式,支持驻烟高校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深化教师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筑牢兴教之源。去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出顶层设计。今年,以完善教师培养、补充、管理、激励系统化制度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4月份,市教育局会同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出台《烟台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这是我省第一个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指导意见。探索定向区市开展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工作,省教育厅已正式批复同意,从2020年起以海阳市、长岛综合试验区为试点,依托鲁东大学开展试点,吸引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人才。同时,围绕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农村特岗教师评选管理政策等方面,也推出一系列的制度性举措。
在学前教育方面,以补短板、上水平为重点,统筹提升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推进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同时,抓好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工作。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制定收费政策,落实对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贴。围绕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定《烟台市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规范相应工作。以县域为单位制定《2020-2030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具体年度,把提高县域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作为对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民办教育方面,坚持支持发展与规范管理并举,积极培育良好的发展业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进一步促进持续健康发展。